痢疾健康教育
痢疾是一种常见的肠道传染病,主要由细菌、病毒或寄生虫感染引起,表现为腹泻、腹痛、发热等症状,全球每年仍有大量病例发生,尤其在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更为常见,通过科学的健康教育,可以有效降低痢疾的发病率,提高公众的防病意识。
痢疾的病因与传播途径
痢疾的主要病原体包括:
- 细菌性痢疾:由志贺氏菌(Shigella)引起,传染性强,易在人群密集区域暴发。
- 阿米巴痢疾:由溶组织内阿米巴(Entamoeba histolytica)引起,病程较长,可能引发肝脓肿等并发症。
- 病毒性腹泻:如诺如病毒、轮状病毒等,常见于儿童群体。
传播途径:
- 粪-口传播:通过污染的食物、水源传播,如生食未洗净的蔬菜、饮用未煮沸的水。
- 接触传播:直接接触患者或带菌者的排泄物后未彻底洗手。
- 虫媒传播:苍蝇等昆虫可携带病原体污染食物。
全球及国内痢疾流行现状
根据世界卫生组织(WHO)2023年数据,全球每年约有1.65亿痢疾病例,其中约60万例死亡,主要发生在低收入国家,我国近年来痢疾发病率显著下降,但仍需警惕局部暴发风险。
2022年中国法定传染病报告数据(国家卫健委)
| 疾病类型 | 报告病例数 | 死亡病例数 |
|----------|------------|------------|
| 细菌性痢疾 | 45,621 | 2 |
| 阿米巴痢疾 | 3,854 | 0 |
数据来源: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
痢疾的典型症状与并发症
常见症状:
- 频繁腹泻(水样便或脓血便)
- 腹部绞痛、里急后重(便意频繁但排便量少)
- 发热、乏力、恶心呕吐
严重并发症:
- 脱水:儿童和老年人风险较高,需及时补液。
- 中毒性巨结肠:罕见但危及生命,需紧急医疗干预。
- 慢性携带状态:部分患者康复后仍可排菌,成为潜在传染源。
预防痢疾的关键措施
个人卫生管理
- 勤洗手:使用肥皂和流动水,尤其在如厕后、进食前。
- 安全饮食:避免生食,水果蔬菜彻底清洗,饮用水煮沸或使用净水设备。
环境卫生改善
- 粪便无害化处理:农村地区应推广卫生厕所,防止污染水源。
- 防蝇灭蝇:安装纱窗、使用防蝇罩覆盖食物。
疫苗接种
目前国内暂无针对细菌性痢疾的疫苗上市,但轮状病毒疫苗(如Rotarix)可预防病毒性腹泻,建议婴幼儿接种。
痢疾的治疗与护理
轻症处理
- 口服补液盐(ORS):预防脱水,WHO推荐配方为每升水加3.5g盐和20g葡萄糖。
- 饮食调整:选择易消化的米粥、面条,避免高脂高纤维食物。
药物治疗
- 抗生素(仅限细菌性痢疾):如环丙沙星、阿奇霉素,需遵医嘱使用以防耐药性。
- 抗阿米巴药物:如甲硝唑,用于阿米巴痢疾。
注意:止泻药(如洛哌丁胺)不适用于高热或血便患者,可能加重病情。
公众认知误区与纠正
-
“腹泻就要吃抗生素”
错误,病毒性或非感染性腹泻无需抗生素,滥用可能破坏肠道菌群。 -
“喝运动饮料能代替补液盐”
不完全正确,运动饮料含糖量高,可能加重腹泻,推荐使用专业ORS。 -
“痢疾只会发生在卫生差的地方”
错误,发达国家也可能因食物污染暴发疫情,如2021年美国某州因沙拉引发的志贺氏菌感染事件。
特殊人群防护建议
儿童
- 教育正确洗手方法,监督饮食卫生。
- 接种轮状病毒疫苗,降低重症风险。
旅行者
- 前往热带或卫生条件欠佳地区时,避免饮用冰块、生食海鲜。
- 随身携带消毒湿巾和口服补液盐。
权威机构推荐资源
痢疾的防控需要个人、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,通过科学的预防措施和及时治疗,完全可以大幅降低其危害,健康教育的核心在于让公众掌握正确的知识,而非盲目恐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