预防接种的健康教育
预防接种是公共卫生领域最成功的干预措施之一,通过接种疫苗可以有效预防多种传染病,降低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,公众对疫苗的认知仍存在误区,部分人群因缺乏科学知识而犹豫或拒绝接种,加强预防接种的健康教育至关重要,帮助公众正确理解疫苗的作用、安全性及接种程序,提高免疫接种率,保障个人和群体健康。
疫苗的作用与重要性
疫苗通过模拟病原体刺激人体免疫系统,使其产生特异性抗体和免疫记忆,从而在真正感染时快速反应,避免疾病发生或减轻症状,世界卫生组织(WHO)数据显示,疫苗接种每年可防止200万至300万人死亡,若全球接种覆盖率进一步提升,还可额外挽救150万人的生命(WHO, 2023)。
以脊髓灰质炎为例,自1988年全球消灭脊髓灰质炎行动启动以来,病例数减少了99%以上,从每年35万例降至2022年的30例(WHO, 2023),这一成果得益于疫苗接种的普及,证明了疫苗在传染病防控中的关键作用。
常见疫苗种类及接种程序
根据疾病预防需求,疫苗可分为免疫规划疫苗(一类疫苗)和非免疫规划疫苗(二类疫苗),免疫规划疫苗由政府免费提供,公民应按规定接种;非免疫规划疫苗则需自费自愿接种,但同样具有重要预防价值。
我国免疫规划疫苗(2023年最新)
疫苗名称 | 预防疾病 | 接种对象及剂次 | 最新调整(2023年) |
---|---|---|---|
乙肝疫苗 | 乙型肝炎 | 新生儿(0、1、6月龄) | 部分省份试点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内接种 |
卡介苗 | 结核病 | 新生儿(1剂次) | 无变化 |
脊灰疫苗 | 脊髓灰质炎 | 2、3、4月龄及4岁 | 全面采用IPV(灭活疫苗)替代OPV(减毒活疫苗) |
百白破疫苗 | 百日咳、白喉、破伤风 | 3、4、5月龄及18月龄 | 无变化 |
麻腮风疫苗 | 麻疹、风疹、腮腺炎 | 8月龄、18月龄 | 部分地区调整为2剂次全覆盖 |
乙脑疫苗 | 流行性乙型脑炎 | 8月龄、2岁 | 无变化 |
A群流脑疫苗 | A群脑膜炎球菌病 | 6月龄、9月龄 | 部分地区推广AC结合疫苗替代 |
甲肝疫苗 | 甲型肝炎 | 18月龄 | 无变化 |
(数据来源: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,2023年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儿童免疫程序)
推荐的非免疫规划疫苗
除免疫规划疫苗外,以下疫苗也值得关注:
- HPV疫苗:预防人乳头瘤病毒相关疾病,如宫颈癌,WHO建议9-14岁女孩优先接种,我国部分城市已开展免费接种试点。
- 流感疫苗:每年接种可降低流感重症风险,尤其推荐老年人、慢性病患者和医务人员接种。
- 肺炎球菌疫苗:适用于老年人和免疫力低下人群,预防肺炎链球菌感染。
- 带状疱疹疫苗:50岁以上人群接种可显著降低带状疱疹发病风险。
疫苗的安全性及常见疑问解答
疫苗在上市前需经过严格的临床试验,确保安全性和有效性,我国疫苗监管体系通过批签发制度、不良反应监测等保障疫苗质量,2022年,全国共报告疫苗接种不良反应约3.2万例,其中严重反应占比不足0.1%(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,2023年)。
常见问题释疑
-
疫苗会导致自闭症吗?
1998年一项将疫苗与自闭症关联的研究已被证实存在数据造假,并被撤稿,大量后续研究证明,疫苗不会导致自闭症(《柳叶刀》,2010年)。 -
接种后出现发热正常吗?
部分人接种后可能出现低热、局部红肿,属于正常免疫反应,通常1-2天可自行缓解,若高热不退,应及时就医。 -
多联疫苗是否安全?
多联疫苗(如五联疫苗)经过严格验证,可减少接种次数,同时达到相同免疫效果。
特殊人群的疫苗接种建议
不同人群的免疫状态和疾病风险不同,接种策略也需个体化:
- 孕妇:可接种流感疫苗、百白破疫苗(Tdap),避免接种减毒活疫苗。
- 慢性病患者:糖尿病、心血管疾病患者应优先接种流感疫苗和肺炎疫苗。
- 老年人:建议接种流感疫苗、肺炎疫苗和带状疱疹疫苗。
提高接种率的策略
- 加强科普宣传:通过社区讲座、新媒体等渠道传播科学信息,消除“疫苗犹豫”。
- 优化接种服务:推广预约接种、上门服务,提高便利性。
- 政策支持:扩大免疫规划疫苗范围,如将HPV疫苗纳入免费接种。
疫苗接种不仅是个人健康的保障,更是社会责任,通过科学认知和积极参与,我们可以共同构建群体免疫屏障,让传染病无处可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