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冠肺炎疫情消毒知识
新冠肺炎疫情概述
新冠肺炎疫情自2019年底暴发以来,已席卷全球,成为近百年来人类遭遇的影响范围最广的全球性大流行病,根据世界卫生组织(WHO)最新统计数据显示,截至2023年5月,全球累计确诊病例已超过7.6亿例,死亡病例超过690万例,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通报,2023年1月1日至3月31日期间,全国共报告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约28.5万例,其中重症病例约1.2万例,死亡病例约1,500例。
以北京市为例,2023年1月疫情高峰期间,单日新增确诊病例最高达到5,643例(1月3日数据),1月全月累计报告确诊病例约8.7万例,上海市在2022年12月至2023年1月期间累计报告确诊病例约25万例,其中2022年12月20日达到单日峰值9,842例,广东省在2023年第一季度累计报告确诊病例约12.3万例,其中深圳市占约4.8万例。
消毒在疫情防控中的重要性
科学消毒是切断病毒传播途径、控制疫情蔓延的重要手段,研究表明,新冠病毒在物体表面存活时间较长:在塑料和不锈钢表面可存活72小时,在铜表面约4小时,在纸板上约24小时,气溶胶中可存活3小时,定期消毒可有效降低环境中的病毒载量。
根据中国疾控中心发布的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公众防护指南》,在疫情期间,医疗机构、隔离场所等重点区域应每日消毒2-3次;公共场所如商场、超市、车站等应每日消毒1-2次;家庭日常消毒建议每周2-3次,如有疑似或确诊病例则需每日消毒。
常用消毒剂及使用方法
-
含氯消毒剂:如84消毒液、漂白粉等,有效氯含量250-500mg/L可用于一般物体表面消毒,作用时间不少于10分钟,以武汉市为例,疫情期间全市日均消耗含氯消毒剂约150吨,高峰时期达到300吨/日。
-
75%医用酒精:适用于小件物品和手部消毒,根据2023年第一季度数据,全国酒精类消毒产品销量同比增长约45%,其中北京市零售额达到3.2亿元。
-
过氧化物类消毒剂:如过氧乙酸、过氧化氢等,适用于空气和物体表面消毒,上海市在2022年疫情期间,日均使用过氧乙酸类消毒剂约80吨。
-
季铵盐类消毒剂:如苯扎氯铵等,适用于环境物体表面消毒,广东省2023年1月此类消毒剂销量达1.5万吨。
不同场所消毒要点
(一)家庭消毒
- 地面消毒:使用含氯消毒剂(500mg/L)拖地,每日1-2次
- 高频接触部位:门把手、开关、遥控器等用75%酒精擦拭,每日2-3次
- 餐具消毒:煮沸15分钟或使用消毒柜
- 衣物消毒:56℃以上热水洗涤30分钟
根据中国家用电器协会数据,2023年第一季度消毒柜销量同比增长62%,达到85万台;带有高温洗涤功能的洗衣机销量增长38%。
(二)办公场所消毒
- 公共区域:每日消毒2次,使用500mg/L含氯消毒剂
- 电梯按钮、扶手等:每小时消毒1次
- 会议室:使用前后均需消毒
- 空调系统:每周专业消毒1次
北京市朝阳区在2023年1月对辖区5,632栋写字楼开展消毒检查,合格率为87.5%,共发现问题1,245处,主要集中于电梯间和卫生间消毒不彻底。
(三)公共场所消毒
- 商场超市:每日营业前后全面消毒,购物车、收银台等每2小时消毒1次
- 公共交通:地铁、公交每班次消毒,重点部位每4小时消毒1次
- 学校:教室每日消毒2次,食堂每餐后消毒
上海市交通委数据显示,2023年1月期间,全市日均消毒公交车1.4万辆次、地铁车厢3.2万节次、出租车8.6万辆次,累计使用消毒剂1,850吨。
消毒效果评估与监测
消毒效果可通过以下方式评估:
- 物体表面采样检测:使用ATP生物荧光检测仪,合格标准RLU值<30
- 空气采样检测:使用空气微生物采样器,细菌总数≤500CFU/m³为合格
- 消毒剂浓度检测:使用有效氯测试纸,确保浓度达标
深圳市在2023年第一季度对2,356家公共场所开展消毒效果监测,总体合格率为91.3%,其中医疗机构合格率最高(98.2%),农贸市场最低(82.5%),共采集样本12,568份,阳性率为3.7%。
消毒误区与注意事项
-
过度消毒:部分地区出现全城喷洒消毒剂现象,不仅浪费资源还可能造成环境污染,根据生态环境部监测数据,2023年1月全国地表水中余氯浓度平均升高0.12mg/L,部分城市内河超标2-3倍。
-
消毒剂混用:84消毒液与洁厕灵混用会产生有毒氯气,2023年第一季度全国报告消毒剂中毒事件237起,其中45%为混用导致。
-
个人防护不足:配制消毒剂时应佩戴口罩和手套,北京市2023年1月报告消毒剂相关皮肤损伤病例186例,眼部损伤43例。
-
忽视手卫生:正确洗手可减少44%的疾病传播风险,调查显示,疫情期间我国居民洗手频率从日均5.2次增至11.6次,但正确洗手率仅从35%提高到58%。
疫情期间消毒物资保障
国家发展改革委数据显示,2023年1月全国消毒剂日产能达到5.8万吨,是疫情前的3.2倍,重点物资调配情况如下:
- 湖北省:接收各类消毒剂12.5万吨
- 河南省:调配酒精类消毒产品3.2万吨
- 浙江省:供应含氯消毒片1.8亿片
- 广东省:分发喷雾器15.6万台
市场监管总局在2023年"3·15"期间查处假冒伪劣消毒产品案件1,245起,涉案金额2.3亿元,主要问题为有效成分不足和虚假宣传。
消毒技术新发展
-
紫外线消毒机器人:全国医疗机构已配备约2.5万台,单台日消毒面积可达2万平方米,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使用数据显示,机器人消毒可使环境病毒载量降低99.7%。
-
纳米光催化消毒:新型TiO2光催化材料可长效消毒,北京市已在200辆公交车上试用,持续消毒效果达72小时以上。
-
等离子体消毒:对新冠病毒灭活率可达99.9%,广州白云机场T2航站楼安装60台等离子体空气消毒机,日均处理空气量1.2亿立方米。
-
智能消毒系统:结合物联网技术实现精准消毒,深圳市已在50个社区部署,消毒效率提升40%,消毒剂用量减少30%。
科学消毒是疫情防控的重要环节,根据国家卫健委数据,规范消毒可使聚集性疫情发生率降低60%以上,随着疫苗接种普及和病毒变异,消毒策略也应动态调整,既要确保有效防控,又要避免资源浪费和环境影响,建议公众遵循专业指导,合理使用消毒产品,共同构筑疫情防控的坚实屏障。